丁鼎:“戎装”换“农装” 逐梦共富路
《神州艺术网》杭州讯(公益记者洪旭朝 王凯)在一片金黄的稻田之上,活跃着一个年轻的身影。皮肤黝黑的他,戴着草帽娴熟地操控着无人机在田野里来回穿梭。“泥土的清香承载了我们的童年,我回到这里,就是想用行动告诉其他年轻人,农业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。”丁鼎说。作为一位从部队退役后子承父业的“新农人”,丁鼎不仅继承了父辈的坚韧与勤劳,更以科技为翼,带领乡亲们共同迈向富裕之路。
为传统农业插上“科技之翼”
2009年,丁鼎从部队退伍回到杭州市钱塘区义蓬街道小泗埠村,接手父辈手里的800余亩地。在向老一辈农民学习种田经验的同时,他还创办了杭州鼎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,添置2台农业无人机、2台插秧机、2台一体化玉米收割机等,开启农田机械化的运作模式,并带动周边“老农人”走上机械化生产道路。
今年,丁鼎的农业版图再次扩大,他承包了2200亩土地。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上,他精心规划,科学种植。水稻、包心菜、花菜、大葱等农作物在他的精心管理下茁壮成长,而年底即将种下的莴笋、西蓝花更是为丰收季增添了无限希望。
为了提升农作效率,今年丁鼎还新增了4台无人机,实现了农田作业的全面自动化和无人化。这一举措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,还带动了周边15位农民的就业,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再度“出征”打赢“复耕”硬仗
在农业技术方面,丁鼎始终保持着谦虚好学的态度。他虚心向农业前辈请教水稻种植与病虫害管理的经验,结合新型农机装备等科技实践,不断探索创新。在他的努力下,机械化科技化的水稻种植模式让亩产稳定在1400斤左右,为乡亲们树立了高产稳产的榜样。
更难能可贵的是,丁鼎作为退役军人,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“啃硬骨头”的坚韧意志。今年,面对五工段1900亩荒地复耕的任务,丁鼎没有退缩,而是展现出了军人特有的“啃硬骨头”精神。顶着烈日,冒着酷暑,丁鼎带着团队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复耕工作中。从清理杂草、平整土地,到选种育苗、科学种植,每一步都凝聚着丁鼎和他的团队的心血和汗水。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努力,原本杂草丛生、荒芜一片的土地上,终于长出了郁郁葱葱的水稻苗。
仅用一个月的时间让荒地变绿洲,这不仅是对丁鼎农机农技水平的验证,更是对他打硬战精神的最好诠释。
展开全文
值得一提的是,丁鼎还勇于探索新型种养一体化模式。他尝试稻鸭、稻鳖、稻鱼等生态养殖方式,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。这种创新性的尝试不仅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,也为乡亲们打开了增收致富的新大门。
探索供产销的“山海共富”
除了过硬的种地本领,丁鼎的乐于助人在乡亲间传为佳话。每当老百姓或朋友遇到蔬菜滞销的问题,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,利用自己积累的销售渠道和资源,帮助他们打通销路,减少损失。
“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。”遇到蔬菜滞销的时候,要强的丁鼎拍下农田、作物的图片和视频,去杭州各大农贸市场逐个推销,用双脚打开销路。伴随着美团、叮咚买菜等线上销售渠道的补充,再结合丁鼎对于买方、卖方的精准定位,蔬菜烂在地里的情况越来越少,提前预定的商家越来越多。
“以前,我地里的大蒜就是烂在地里也没有人收,现在大蒜还没到收获期,小丁就无偿给我联系好了,再也不用担心卖不出去了。”黄大爷开心地说。如今,在丁鼎的帮助下,小泗埠村80余户农户年均销售玉米、大豆、包心菜、芹菜等约35万公斤,年收入均提高了20%,走上了无差价销售的转型升级道路,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了不一样的共富样本。
不仅如此,丁鼎每年还向敬老院、康复医院、寺庙等地免费捐赠10余吨蔬菜,用平凡善举贡献“不平凡”的力量。
他的无私奉献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和感激,也让他在农业供产销领域有了更深的羁绊。如今,丁鼎还积极投身到更广阔的农业合作中。他结对广西,助力当地桑树苗经济的发展,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对接,帮助当地农民实现增收致富。这种“山海协作”的农业合作,不仅让技术和市场资源形成积极的流通,也为农民们带去了宝贵的经验和钱袋子。
“农业的广阔天地不仅限于一隅,从退役军人转型新农人,再从钱塘走出浙江,未来还有无限可能。” 作为一位新时代“新农人”,继续精进农技农艺水平,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迭代,深化更广阔的供产销资源对接,丁鼎依旧在努力前行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农业、农村、农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(义蓬轩)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