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一位“吃百家饭·穿百家衣”养大的孩子带着全村开“花”

Connor 欧意交易所 2025-07-24 8 0

近日,聚焦乡村振兴与乡土情怀的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引发广泛关注。这部以李花盛开的乡村故事为背景,讲述扶贫干部与村民携手脱贫的作品,不仅承载着主创团队对乡土的深情,更以真实的笔触,还原了扶贫路上的欢笑与泪水。

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一位“吃百家饭·穿百家衣”养大的孩子带着全村开“花”

作为家乡人回归故土创业,投资本土电影出品人杨凤为何聚焦扶贫?初心是对土地与人心的敬畏!谈及选择扶贫题材的初衷,主创团队表示,这源于对时代浪潮中“乡村变迁”的深刻关注。出品 人杨凤坦言:扶贫不是简单的政策叙事,而是无数人与土地、与命运较劲的故事。我们见过太多村庄从贫瘠到兴旺,太多人从迷茫到坚定,这些真实的改变本身就是充满力量,比任何虚构情节都更能打动人心。

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一位“吃百家饭·穿百家衣”养大的孩子带着全村开“花”

出品人杨凤:在采访时提到沿河空心李子“李花是影片的意象,也是乡村的符号”;它平凡却坚韧,花期短暂却孕育希望。通过这部电影想告诉大家,扶贫不仅是物质上的帮扶,“更是精神上的唤醒;就像李花总会如约绽放,乡村的生命力也从未熄灭”。选择这样的题材,是希望用镜头记录下那些不被看见的坚守,让观众感受到土地有温度,奋斗有力量。角色源于生活,每个名字背后都有真实的影子。

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一位“吃百家饭·穿百家衣”养大的孩子带着全村开“花”

展开全文

导演周晓鹏阐述:肖长贵作为返乡创业的企业家,原型则是多个“归雁人才”的结合体。他带着新理念回来,却发现书本知识要扎根乡土,得先过人情关实践关。影片中,肖长贵的“犟”、振飞的闯”、肖任远的“叛”、魏子华的“真”、小春子的“混”,构成了乡村扶贫的鲜活群像。这些角色并非凭空虚构,而是主创团队深入乡村采风时,从无数真实人物身上提炼出的“灵魂碎片”。

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一位“吃百家饭·穿百家衣”养大的孩子带着全村开“花”

振飞代表了守土的村民干部,他一开始抵触扶贫政策,觉得“外来人”不懂种地,这种矛盾太真实了——我们在调研时,真的遇到过为了种果树还是种庄稼,和扶贫干部争得面红耳赤的老乡。但肖长贵他的“犟”里藏着对土地的热爱,后来为了村里的空心李产业,前往县里部门了解政策支持,主动学技术、跑销路,这种转变就是人心换人心。

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一位“吃百家饭·穿百家衣”养大的孩子带着全村开“花”

制片人孟凯德讲述:我们在村里见到过不少像二妞一样的孩子,他们眼里的光,就是乡村的未来。戏里她拿着李花追着支教老师跑,戏外这些孩子也在追着“好日子”跑,这种“盼头”是人生的改变和希望。

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一位“吃百家饭·穿百家衣”养大的孩子带着全村开“花”

对于角色矛盾的处理,主创团队坚持“不回避、不刻意”;真实的扶贫从没有一拍即合,更多是在磕磕绊绊中找共识。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里没有英雄史诗,只有一碗百家饭的温度和一群人的春天。”这就是现实中扶贫干部的智慧;不是“我帮你”,而是“我们一起”。

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一位“吃百家饭·穿百家衣”养大的孩子带着全村开“花”

主创团队:用初心连接戏里戏外一部有温度的作品,离不开有情怀的创作者。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的主创团队中,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教育的纪录片,延续对乡土题材的关注。

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一位“吃百家饭·穿百家衣”养大的孩子带着全村开“花”

导演周晓鹏在创作中,总想起自己在乡村生活的经历:戏里魏子华教孩子读书的场景,和我当年在乡村小学的记忆重合了—好的故事不需要刻意煽情,真实本身就是最好的剧本。

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一位“吃百家饭·穿百家衣”养大的孩子带着全村开“花”

导演周晓鹏:擅长拍摄偶像剧,现实主义题材文艺片,商业喜剧,惊悚片等以拍片快而闻名有“快枪导演”之称。

导演作品获奖介绍:2021年制作并执导电影《妈妈,让我走吧》入围并提名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、入围并提名第20届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大奖、入围第15届澳门国际电影节、入围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,入围并获2024首届亚洲国际电影节AIFF金鹮奖/评委会大奖和亚洲杰出导演奖。

2020年 乡村振兴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获得:2024首届亚洲国际电影节AIFF金鹮奖/最佳乡村振兴影片,有望荣获贵州省“五个一”工程奖。2021年导演周晓鹏监制悬疑犯罪电影《生死追踪》获得2024首届亚洲国际电影节AIFF金鹮奖/最佳主旋律影片。2009年执导电影《榴花正红》获百合奖提名,中组部最佳优秀影片一等奖。2011年执导电影《望娃》获辽宁省“五个一”工程奖,“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”优秀影片。

2016年 执导电影《海阔天空》参加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(百花奖)评奖影片,唐山市“五个一”工程奖,中国青年国际电影展获最佳导演、最佳影片、新人导演奖等。2017年 监制励志电影《翻滚吧 姐妹》入围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(金鸡奖)斩获新片奖。

2018年 文艺电影《丑小鸭的天鹅湖》荣获法国尼斯国际电影节入围并提名评委会大奖、最佳剪辑奖,入围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。2017年拍摄的科幻网剧《异变危机》改编的网络电影《绝命海岛》于2024年5月在爱奇艺电影频道会员独播,获得了广泛好评。

总制片人: 孟德凯深耕现实主义题材多年,他笑称自己是“半个农民”:从小在农村长大,看不得土地荒着、人闲着。肖常贵对土地的执念,我太懂了——就像我现在做项目,总想着得对得住这片土地上的人。近期他正推动“乡村影像计划”,资助年轻人拍摄家乡故事。

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一位“吃百家饭·穿百家衣”养大的孩子带着全村开“花”

总制片人: 孟凯德毕业于辽宁艺术学院 ;曾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电影制片管理专业;影视出品人、 总制片人、 监制,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,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会员,北京文化产业商会理事,亚洲国际电影协会秘书长,亚洲国际音乐协会秘书长,亚洲国际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,亚洲国际电影节AIFF金鹮奖组委会秘书长。

总制片人: 孟凯德拥有10余年影视产业和影视教育产业的运营管理 ,精通影视娱乐产业的运作规律 ,特别在电影制片管理和影视投资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运作逻辑。

出品制作: 电影《迫降乌江》、《荒野召唤》、《三月李花开》 《催命符之劫后重生》、《时光大战》、《恭喜发财》、《避风港囧》等。

曾参与制片:《妈妈,让我走吧》、《日照好人》、《幸存日》、《光的棍》、《童子护宝》、《敌后文工队》、《寻龙三甲》、《不朽的时光》、《蜜月酒店杀人事件》、《嫁衣》、《平安稻谷》、《中国红》、《亲人》、《黑客悲情》等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工作。

出品人/总制片人孟凯德讲述:工业化与市场导向的双重逻辑,擅长通过市场分析把握观众偏好,成功融合主主旋律与商业元素,既满足观众对智力挑战的期待,又通商业元素缓解市场成本回收问题。契合观众对主旋律和情感类题材的需求。其作品以民生社会话题导向,通过家国情怀的隐性表达维持主旋律影片内容深度。

制片人杨曦叙述:由我策划制作的微电影《回家》获得微电影大典优秀影片,我对影片出品制片延续电影《迫降乌江》制片经验,亲自编剧审剧本并主导投资,确保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内容质量与社会价值平衡。核心是“以百年积淀为锚,以电影规律为尺”既不浪费自身的行业纵深,也不轻视跨界的专业门槛,让第一次尝试成为“品牌文化升级与电影行业新视角”的双重探索。

电影《三月李花开》一位“吃百家饭·穿百家衣”养大的孩子带着全村开“花”

投资人/制片人:杨曦始终坚持“平衡”是制片思维的核心,既要尊重导演的艺术表达,又要对市场与投资人负责。她认为制片人是连接作品与大众的桥梁,需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,把最完美的作品呈现给观众和影迷。杨曦的实践表明,现代制片人不仅是项目操盘手,更是行业生态的构建者,其“内容为王”的理念正深刻影响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