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不能让蚊子彻底灭绝啊?科学家:正在努力

Connor 欧意交易所 2025-08-21 4 0

近期,我国南方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。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。因此,预防这种疾病,防蚊灭蚊是关键。

不少居民在和蚊子的“斗争”中不禁会感慨:要是蚊子彻底灭绝就好了……

能不能让蚊子彻底灭绝啊?科学家:正在努力

不过话说回来,让一种生物彻底消失可能会对生态造成很大的影响。那蚊子呢?我们真的可以把它们彻底消灭掉吗?

其实,还真可以。特别是把消灭对象锁定为那些会咬人、会传播疾病的蚊子的时候,生物学家们也会毫不犹豫地站在你这一边。

今天是 8 月 20 日,也是世界蚊子日,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讨厌的蚊子到底可不可以彻底消灭掉。

消灭蚊子对生态系统

不会造成影响?

近年来,在网上经常可以刷到一种言论:消灭蚊子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任何影响。虽然这种说法侧面反映出大家对蚊子这种生物的反感,但是关于“消灭蚊子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”这件事其实是有争议的。

能不能让蚊子彻底灭绝啊?科学家:正在努力

展开全文

图源:某社交平台

2010 年,发表在《自然》(Nature)上的一篇新闻专题就讨论过这件事情。虽然有生物学家乐观地估计,在蚊子被消灭之后,很快会有其他生物来替代蚊子原本的生态位,但直接把所有的蚊子都消灭掉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。

比如,在北极的苔原地区,每年夏天的特定时间里会有大量的蚊子出现,它们甚至可以形成“蚊子乌云”。

北卡罗来纳州环境与自然资源部昆虫学家布鲁斯·哈里森认为,如果这些蚊子消失了,会导致在苔原地区筑巢的候鸟数量下降 50% 以上。

还有,北极突然出现的这一大批蚊子会吸食驯鹿的血液。当蚊子遮天蔽日的时候,它们甚至会影响驯鹿的迁徙路线。而驯鹿的迁徙路线又会影响到沿途地衣之类植被分布和数量,还会影响到狼群这样捕食者的活动,如果这些蚊子消失了,可能会对北极生态产生比较大的影响。

但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的研究者认为,对北极地区鸟类胃内样本的研究发现,北极蚊子并不是这些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,所以即便这些蚊子被彻底消灭掉,也不会对候鸟产生太大影响。

密歇根州立大学东兰辛分校的科学家认为,蚊子的幼虫是很多鱼类重要的食物来源,如果失去了这部分食物来源,鱼类就要被迫改变食物结构,对于某些专门捕食蚊子的鱼类而言(比如食蚊鱼),蚊子灭绝之后,它们很可能也就跟着灭绝了。它们的消失,也可能会对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产生影响。

此外,还有一些蚊子靠吸食花蜜而不是吸食人血为食,它们的灭绝有可能会影响植物的传粉。但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,是否会被其他生物取代,我们还不能确定(不过对人类的农作物来说,影响并不大)。

好在,我们可以不用消灭所有的蚊子。

蚊子和蚊子,并不一样

虽然一说起蚊子,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就是那些在我们耳边“嗡嗡嗡”,并且还会吸血传播疾病的可恶形象。但实际上,并不是所有的蚊子都这样“可恶”。

蚊子是对蚊科生物的统称,它们是一个很大的家族,有超过 3500 种。其中,会叮咬人类的蚊子大约只有 200 种,从比例上来说,它们只占蚊子家族中的极少数,而即便是这些会叮咬人类的蚊子,也不是所有的种类都会传播疾病。

其中最“臭名昭著”的是伊蚊、库蚊、按蚊属的某些成员。

比如,我们平时说的花蚊子,就是伊蚊属的蚊子。伊蚊属里有将近 1000 种蚊子,它们当中的白纹伊蚊、埃及伊蚊,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。

而其中的埃及伊蚊更是“身兼多职”,它还是寨卡热、黄热病以及最近爆发的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。

库蚊属的蚊子也很常见,它们的别称就是家蚊。它们当中的一些种类,是西尼罗病毒、日本脑炎等疾病的传播媒介。

此外,按蚊属也是蚊科比较大的一个属,包括 500 多个成员。这个属的蚊子也有一个别称——疟蚊,看名字就知道它们是疟疾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。

当然了,也并不是所有种类的按蚊都会传播疟疾,大约只有 30 种会携带和传播疟原虫。虽然从种类数量上来说并不算多,但它们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。

即便是近些年,由这些蚊子传播的疟疾,每年会造成 2 亿多的感染病例,其中 50 万~60 万人会因此死亡。所以在一些说法中蚊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,绝不是夸张。

换句话说,如果我们“一视同蚊”,把 3500 种蚊子全部消灭掉,确实有点冒险,而且也没有必要。但如果只针对那些会传播疾病的蚊子,把它们彻底消灭掉,大部分生物学家可能就会举双手赞成了,毕竟消灭它们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潜在的生态风险。

如何“定点清除”?

那么接下来,问题也随之而来,虽然人类有意或无意造成过很多物种的灭绝,但想要有针对性地彻底消灭某种蚊子其实并不容易。

比如,最容易想到的灭蚊方式就是喷洒化学杀虫剂了,它们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,但同时又会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类的蚊子或者昆虫造成危害。而且化学杀虫剂残留也可能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。

另一些蚊子诱捕的方法,比如紫外灯或者二氧化碳诱捕灯,也可能会吸引来非目标蚊虫,造成“误杀”。

目前,比较有针对性的方法,就是释放不育的蚊子,比如被辐射照射过的不育的雄蚊,或者是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子。

这些蚊子要么是和雌蚊交配后,无法产生后代,要么是产生的后代无法继续繁殖,通过这样的方式,大大降低蚊子的数量(而且因为是物种内的繁殖行为,也不会影响其他的蚊子或者昆虫)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张东京老师的研究团队,就建立了“蚊子工厂”,生产大量的不育雄蚊,以降低蚊子的数量。在 2021 至 2023 年期间,释放“绝育蚊子”的广洲老城区小范围内,白纹伊蚊的数量下降了 40%,而蚊子的叮咬率下降了约 80%。

另外,也有研究者采用了基因编辑的方法,通过修改雄蚊的基因,让它们产生有缺陷的后代,让这些后代蚊子在性成熟之前就死去,进而切断蚊子的繁殖途径减少蚊子的数量。

当然了,现在科学家们采用的方法暂时还不能做到彻底消灭某种蚊子,但在让致病蚊子彻底灭绝这件事情上,相信科学家们也和大家一样,一点也不会心软。(科普中国)

评论